今日头条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资讯 » 正文

北京路口屏幕“直播”行人闯红灯 日媒:彻底根治任重道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31  来源:新格网  作者:新格网  浏览次数:582  【去百度看看】
核心提示:原标题:北京路口屏幕“直播”行人闯红灯 日媒:彻底根治任重道远 参考消息网5月31日报道 日媒称,中

原标题:北京路口屏幕“直播”行人闯红灯 日媒:彻底根治任重道远

参考消息网5月31日报道 日媒称,中国北京市内的十字路口日前引进了当场在大屏幕播放行人闯红灯画面加以警示的系统。此举旨在运用IT贯彻交通规则。然而,闯红灯现象屡禁不止,彻底根治任重道远。

据日本共同社5月30日报道,“您已闯红灯,请退回停止线内。”在北京市东部通州区的路口,欲在红灯亮起时穿过斑马线的行人出现在路口安装的大屏幕上,系统语音提示循环播放。

据当地媒体介绍,目前试用的系统结合了面部识别技术,能自动识别出违规者并进行记录。该系统还计划拓展到全区。

报道称,然而,行人在该路口亮红灯的情况下无视警示乱穿马路的现象接连出现。专家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指出,有必要花时间采取对策,包括像日本那样彻底开展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等。

【延伸阅读】调查:85.3%受访者希望推广防闯红灯装置

85.3%受访者希望推广防闯红灯装置

仅37.1%受访者从不闯红灯

最近,北京通州一些路口安装了智能斑马线提示桩。行人闯红灯时,装置就会发出语音提示。在湖北大冶,一些路口安装了可以向闯红灯的行人喷水雾的装置。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5.0%的受访者经常闯红灯,47.9%的受访者偶尔闯红灯,仅37.1%的受访者从不闯红灯。85.3%的受访者希望推广防闯红灯装置。治理闯红灯现象,70.7%的受访者建议加强教育,提高人们遵守交规的意识。

刘思芸在北京做销售工作,有个5岁的孩子。以前外出遇到时间紧的情况,她会闯红灯或者索性不看交通指示信号,跟着其他行人一起走。自从有了孩子后,刘思芸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不闯红灯,给孩子做榜样。

“相比于机动车,我觉得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现象更普遍,尤其是上下班时间,经常是一群人一起闯红灯。”在上海工作的杨明超认为,行人也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带着侥幸心理。“有一次我骑电动车到路口,看是绿灯就过,但是一名行人突然闯红灯过斑马线,眼看就要撞上去了,我赶紧转弯刹车,结果自己摔倒了"。

“闯红灯的人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多危险,觉得路上没车,自己快走几步就过去了,不想浪费时间等红灯,但恰恰危险就会在疏忽时发生。”刘思芸说。

调查中,66.8%的受访者指出闯红灯行为很危险,应该禁止,23.7%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大家都闯,自己也就跟着闯,13.9%的受访者表示有时等绿灯时间太长,自己就会闯红灯。

做采购工作的董懿有一次去上海出差,在邯郸路上注意到人行道有语音提示桩,如果行人闯红灯,路桩就会进行提示,告诉行人应该退回。“我站得有点靠外,听到提示音后吓了一跳,赶紧退回去了。我觉得防闯红灯装置能对闯红灯的行人起到提示的作用"。

调查中,85.3%的受访者希望推广防闯红灯装置。84.3%受访者认为防闯红灯装置对闯红灯的行人有警示作用,其中30.3%的受访者觉得作用大,54.0%的受访者觉得有一定的警示作用。14.7%的受访者认为这些装置作用不大,有的人该闯红灯还会闯。

刘思芸觉得,防闯红灯装置可以发挥类似辅警的作用,让行人尽可能少闯红灯,“我感觉大多数人都挺爱面子的,在众人面前被提示,会觉得不好意思,多少能注意自己的行为”。

杨明超则觉得防闯红灯装置能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如果硬要闯红灯,这些装置也拦不住,关键是有些人意识不到闯红灯的危险。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很难彻底解决”。

杨明超认为单纯靠宣传提高人们遵守交规意识的作用有限,应该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治理行人闯红灯的问题。

治理行人闯红灯现象,调查中,70.7%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遵守交规的意识,55.6%的受访者建议加大执法和惩罚力度,51.0%的受访者建议曝光违反交规行为,34.1%的受访者建议改进红绿灯和道路指示装置。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9.8%,二线城市的占47.8%,三四线城市的占19.2%,城镇县城的占3.1%,农村的占0.1%。见习记者 孙山

(2018-05-22 10:08:04)

【延伸阅读】港媒称深圳用人脸识别整治乱穿马路:谁闯红灯就曝光谁

参考消息网3月28日报道 港媒称, 在深圳,当地交警一向以对无视道路法规的行人严格执法而著称。现在,在人工智能和人脸识别技术的帮助下,乱穿马路的行人不仅会被曝光姓名,而且还会收到违法行为的短信通知并被处以罚款。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27日报道,总部设在深圳的人工智能企业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为当地警方提供了在十字路口的大屏幕上显示乱穿马路者头像的技术。云天励飞公司方案营销总监王军说,目前该公司正在与当地手机运营商以及微信、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商谈建立一套系统,使行人能在违反交通法规后立刻收到短信通知。

王军说:“乱穿马路在中国一直是个问题。但是,技术和心理学的结合……可以大大减少乱穿马路的现象,避免再犯。”

报道称,北京、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已经采用了人工智能和人脸识别技术来管理交通和识别违法司机的身份,深圳交警则从2017年4月开始在主要路口的大屏幕上显示乱穿马路者的照片。

在深圳目前采用的系统中,云天励飞负责安装700万像素的摄像头,用于抓拍行人闯红灯过马路的照片。人脸识别技术能够从数据库中识别出个人的身份,并在人行道上方的大屏幕上显示违规乱穿马路者的照片、违法者的姓名以及身份证的部分号码。

深圳交警2月份宣布,截至2018年2月的半年内,在福田区一个繁忙的路口共抓拍并在大屏幕上显示行人不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行的行为约13930宗。

王军说,下一步是用短信或微博私信通知交通违法的行人,从而节约在城市街头竖立大屏幕的费用。这套系统以后还能记录行人在深圳市违反交通法规的次数,一旦达到一定的次数,就会影响违法者的社会信用分,从而有可能限制他们从银行贷款的能力。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李易(音)说,曝光违法者的照片和部分个人信息的做法在中国可能会被证明是有效的。

他还说:“不过,我们总是需要在执法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报道称,深圳是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所以许多人的信息并没有被录入交警的数据库,尽管任何在该市居住超过30天的人都被要求这样做。这意味着相关部门目前只能使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系统识别10%左右的违法者。王军说,在不久的将来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数据库之后,这一比例预计会迅速提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上海市静安区在交通大整治期间启用的“交警支队勤务指挥平台”,通过“视频+实兵”全覆盖巡逻模式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发挥了很好的功效。图为2016年5月5日,交警支队勤务指挥平台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发现违停车辆后指挥巡逻民警现场查处。新华社记者 凡军 摄

(2018-03-28 00:05:01)

【延伸阅读】河南:行人闯红灯将被抓拍曝光

新华社郑州9月21日电(记者宋晓东)记者近日从河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大对城市交通治理力度,河南省将推出一系列举措治理城市交通“乱堵”,包括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对行人闯红灯等违章行为进行抓拍、曝光,规范市民出行。

河南省交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不文明出行是加剧城市交通拥堵的一大因素。为加大对城市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河南省将在重要路口安装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抓拍设备和人脸识别系统,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进行自动抓拍和曝光,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水平,督促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此外,为切实治理城市交通“乱堵”,河南省交管部门还将整合现有的缉查布控资源,对重点车辆、重点违法行为进行全面布控、精准执法,实现缉查布控系统在城市的全覆盖。同时,还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城市道路警情的实时发现、快速处置,为居民出行提供良好环境。

(2017-09-21 10:04:16)

【延伸阅读】南昌启用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 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中大道与世贸路交叉路口,南昌市公安交管局安装的“行人闯红灯人脸对比”系统正在运行,抓拍闯红灯的行人(9月15日摄)。近日,江西省南昌市公安交管局在市区路口安装的首个“行人闯红灯人脸对比”系统启用。行人闯红灯将被该系统拍照,并在路口电子显示屏上曝光经过处理的身份信息,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和警醒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人。据南昌市公安交管局介绍,今后该系统将会在南昌市逐步铺开。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中大道与世贸路交叉路口,南昌市公安交管局安装的“行人闯红灯人脸对比”系统正在运行,抓拍闯红灯的行人(9月15日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中大道与世贸路交叉路口,南昌市公安交管局安装的“行人闯红灯人脸对比”系统曝光抓拍的闯红灯行人及经过处理的身份信息(9月13日摄)。

(2017-09-16 07:38:18)

【延伸阅读】“刷脸”执法引发隐私保护担忧 能否整治闯红灯?

“刷脸”提高了执法的精准度,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的担忧

“刷脸”执法能否整治闯红灯?(事件新闻)

“凑足一波就走,不管红灯绿灯”,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交通乱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近期,一些地方采取“刷脸”执法,以期根治这一“顽疾”。北京市通州区试点推行了实时抓拍、循环播放的高科技系统;深圳市则启用了“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实现从管车到管人的转变。目前,“刷脸”执法等高科技手段处于试行阶段,这一做法在显现出较高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关于隐私的担忧。

“刷脸”执法引发关注

“干外卖这行,时间是最要紧的。碰到路口,不管红灯绿灯,但凡能过就过了。现在电动车都没有证,拍也拍不着,交管部门上哪儿查去呀?”一名李姓外卖配送员说。不过,在深圳,这样的想法可能行不通了。

近日,深圳交警在国内率先推行“刷脸”执法,即利用高清设备拍摄行为人违法过程,并对行为人脸部特征进行人像比对,通过人工审核后确定违法行为人身份信息,作出处罚。

据深圳市交警局局长徐炜介绍,天气和光线变化等室外因素基本不影响取证,设备的算法和算力等软硬件条件能够支持对侧脸、低头、遮挡、逆光、高亮度、高人流密度等的识别。“非机动车即使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进,我们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抓拍识别。”

“您已闯红灯,请退回停止线内!”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东路和梨园北街十字路口4月起装上了实时抓拍的高科技设备,只要行人抢行或者闯红灯,人行道一侧的喇叭就会发出这样的语音提示,路口西北角的大屏幕还实时播出行人闯红灯的画面。

“这套系统效果挺好。有些年轻人不注意往前一走,系统一报‘闯红灯’,他就退回来了。”在路边执勤的辅警翁成武对笔者说。

高科技手段整治闯红灯乱象有着现实背景。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每年的交通事故中,53%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是由行人和非机动车过马路闯红灯引起的,这已经成为交通安全的主要杀手之一。除了北京、深圳两地,全国不少地方也相继推出整治闯红灯乱象的高科技手段。在江苏宿迁、陕西西安等地,一些车流、人流密集的路口安装了人脸识别抓拍系统,有的还设立了行人非机动车的教育处罚站,以规范交通秩序。

“当前各地利用高科技治理闯红灯的探索有积极意义,这对于提高执法效率、减少违章发生都是有益的。”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对本报表示,这些不同地方的探索和摸索,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惩治手段,过去是没有先例的,所以在一定时期里引起大家的探讨也是值得鼓励的。

高科技手段重在规范

高科技手法看起来“炫酷”,收效怎么样呢?

以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莲花路口为例,数据显示,该路口启用这一系统半年后,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从每小时约150宗,下降到每小时8宗。笔者多地探访得知,路口的提示或抓拍设备会在一定程度给行人以心理警示,从而降低闯红灯的概率。“以后过马路要更当心了。”一位深圳市民说。

“高科技执法是一种发展趋势。完全依靠人工进行违章行为管理耗用了很多人力,而且覆盖范围有限,也就意味着会存在大量的监督空白区域。现在依靠机器追踪、人脸识别,可以准确地捕捉行人在道路空间的运行轨迹,精准执法,为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提供了依据。”陈艳艳说。

这类高科技手段绝大多数仍在试行阶段,只在部分路口推行,这其中有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陈艳艳分析,技术成本是阶段性问题,未来高清视频、摄像头的价格将不断下降,成本不会是核心问题。目前来看,高科技执法还是示范性更强一些。

一方面,很多行人还不知道这一做法。在深圳工作的白领王强就发现,在深圳市龙华区人民路与宝华路路口,一次红灯期间(50多秒钟),单条人行道上仍有10人左右闯红灯。“这是一个人流量很大的路口,大家容易凑齐一波人一起闯红灯。这里有大屏幕和拍摄设备,但毕竟是刚装上,估计多数人还不知道。”王强说。另一方面,引入高科技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交通秩序,不是为了惩罚。专家分析,这也意味着“刷脸”执法等尝试短时期不太可能规模化推行。

采用新技术也要同步立规矩

“刷脸”提高了执法的精准度,随之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的争论。再加上一些地方实行或计划实行闯红灯个人信息曝光、闯红灯与信用状况挂钩等措施,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心。

对此,深圳方面回应称,“刷脸执法只是一种取证手段,类似于对机动车识别车牌,有专门的管理系统,并不是将违法信息向社会公布,不会公布交通违法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也不提供查询,只有在当事人有异议的情况下才能查看相关违法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则建议相关的信息收集和曝光行为应该让公民事先知情并征得同意。“‘刷脸’执法的前提是完成对行人的信息收集,将信息整合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且与既有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库比对。这种做法不仅成本巨大,而且确实对公民隐私保护有所影响。”朱巍对本报表示。

“刷脸”执法引起关注,一个更大背景其实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日益向消费者索取更多的个人精准信息,包括面部、指纹等生物信息。无处不在的信息搜集和时有发生的信息曝光,触发了更多关于隐私得不到保护的焦虑。专家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相关机构,如交管部门、教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还是大量的商家,如网购、外卖企业等,几乎每天都在搜集大量信息。过去,这种信息以静态为主,如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状况、居住及财产状况等等。现在,“刷脸”执法等做法则扩展到动态信息,掌握了诸如行为轨迹等敏感信息。一些人因而觉得紧张是正常的。

朱巍表示,社会管理采用新技术,同时要立好规矩、划定红线,加快研究并制定有关保护个人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此之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自我保护,比如不随便透露微信账户,不轻易尝试新的支付方式。企业也应该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退出权利,比如在消费者删除账号后不再使用其相关数据。管理机构也应处理好管理与保护的关系。

李 婕 张 研

(2018-05-15 09:08:47)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吉ICP备11001726号-6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